Hal Foster(1955-)於探究後現代之後,提出「反美學」論點,一方面用以反對「現代主義的虛無」,另一方面則是認同「美學具有顛覆性」;因此,反美學正是「為了重新梳理表象秩序而不惜將之解構」的一種批判(呂健忠譯,2013)。
Graeme L Sullivan(1993)認為後現代美學質疑、批判著現代美學。Jacques Maquet也直指美學的人類學(Aesthetic Anthropology)是批判性的知識(武珊珊、王慧姬等譯,2003)。
解構與批判,可以引導人們用不同的而且是多元的視角,重新觀看自身世界;同時也鼓勵人們從自身出發,展現出獨特的創作歷程與創作成果。
逐漸地,後現代藝術領域裡,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的界線模糊了,高級文化與大眾流行文化之間的層級區隔也消失了(趙偉妏譯,2009)。折衷主義興起,混搭錯置的風格盛行,符碼間的戲謔交錯,成了藝術創作的普遍現象。
後現代藝術,於是在時間、空間與結構中大方開放(Hassan,1987),百家爭鳴、百花齊放,帶動文化一波波的轉變。
藝術跨域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,也慢慢地潛入生活各層面,藝術與生活的關聯性與緊密程度,隨著後現代的漫延而愈加顯著。
文化的轉變,也就是不同群體在日常生活實踐與體驗的轉變。在後現代的助力下,不同的群體正以不同的方式運作自身偏好的符號體系,進而建立出新的文化定位來(趙偉妏譯,2009)。
在解構與重建的交互作用中,後現代藝術與日常生活有著緊密關聯,也跨域到不同的領域範疇;同時,也激勵了更多元的理解與創作。這,是一種不可逆的藝術演進!
特註說明:「學理之美」的內容主要參考文獻為「何奕慧(2020)。杜威美學之剖析與應用─以STEAM與美感教育為範圍。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論文」(本論文永久網址:https://hdl.handle.net/11296/7wt688)。
如果想瞭解更多論述內容,請參閱上述論文。
參考文獻~
呂健忠譯(2013)。反美學:後現代論集序 後現代主義。收錄於呂健忠譯(民102)。反美學:後現代論集。(The Anti-Aesthetic: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,原主編者:Foster, H.)。新北市: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。
武珊珊、王慧姬等譯(2003)。美感經驗:一位人類學者眼中的視覺藝術。(The Aesthetic Experience: An Anthropologist Looks at the Visual Arts,原著者:Maquet, J.)。臺北市: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。
趙偉妏譯(2009)。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。(Consumer Cultuer and Postmodernism,原著者:Featherstine, M.)。臺北:韋伯文化。
Hassan, I.H. (1987). The Postmodern Turn. OH, USA: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