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現代美學 解讀與擬象

後現代重視藝術作品的解讀,相對與變動,形成了擬象文化。

後現代帶動了各種不同形態的藝術。各式各樣、五花八門,什麼都有可能,也沒有什麼是絕對的,因此作品所呈現的真實性都是短暫的,或是不完全的(王秀滿譯,2013)。

這樣的理念,造就了一個變動性更高也更快的世代文化。而,藝術作品的「解讀」,也成了重要的作為。雖然對於作品的解讀,是一種公開與平等的狀態,但也不可避免地變成了相對的、變動的、也可修正的。

「解讀」是後現代對待美學的重要作為,也孕育出後現代以莖式淺層快速拓殖的發展特質,的確不容忽視。

後現代,不再讓藝術品賦予美學上的優先權,反倒是讓領域語言彼此之間,建立一種平行的關係,視作品為文本,將有意義的文化產品當做語言運用的延續,讓作品與文本存有延續性(秦海花譯,2015)。

隨著時空與科技的發展,後現代的發展也深受媒體與電影的牽制。在虛擬的空間裡,突破了現實世界的界限,也在自由組合中成就了更多元的無限可能(蘇永明,2006)。

因此Fredric Jameson(1934-)認為後現代藝術是不具生命的物質,只有表象的呈現,是幻影也是擬像,徒具意符而無意指,平面化且無深度(葉維廉,1999)。

沈清松(1993)則認為後現代文化就是一個擬象文化,只有影像、沒有真實,只有能指、沒有所指,也不必再追問真實是什麼。因為,什麼是真實,真實是什麼,已經無從表象符號得知真正的意指是什麼了。

對於藝術的解讀,言人人殊。1
對於藝術的解讀,言人人殊。1
對於藝術的解讀,言人人殊。2
對於藝術的解讀,言人人殊。2

特註說明:「學理之美」的內容主要參考文獻為「何奕慧(2020)。杜威美學之剖析與應用─以STEAM與美感教育為範圍。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論文」(本論文永久網址:https://hdl.handle.net/11296/7wt688)。

如果想瞭解更多論述內容,請參閱上述論文。

參考文獻~

王秀滿譯(2013)。最新現代藝術批判。(Modern Art: Critical Introduction, 原著者:Meecham, P. & Sheldon, J.,原出版年:2000)新北市:韋伯文化國際出版。

沈清松(1993)。從現代到後現代。哲學雜誌,第四期,頁4-25。台北:哲學雜誌社。 (本參考資料乃重新鍵入,僅置於網路供學生參考用,所以本文不提供連結)。

秦海花譯(2015)。解讀後現代主義。(Postmodernism,原著者:Butler, C.)北京: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。

葉維廉(1999)。解讀現代.後現代: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。台北:東大出版。

蘇永明(2006)。主體的爭議與教育 以現代與後現代哲學為範圍。臺北:心理出版社。

goenjoyart
goenjoyart
文章: 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