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現代美學 反動與包容

後現代美學以超脫邏輯的思維,將對立因子兼容並蓄,呈現出另類且獨特的美學。

後現代與現代交織糾結。伴隨後現代發展的美學運動,呈現的是「真實與矛盾、模糊與不確認、本質開放、宣揚解構、去人性化主體……(趙偉妏譯,2009)」自我意識的展現與美學本質的反思。

這種反動,加速了改變的力量,致使「內在衝突、外在混併」成為後現代美學的具象表徵之一。

最明顯的例子,可以從建築設計的變動來看。1991年普立茲克獎得主建築大師Robert Venturi (1925- )認為後現代建築將美醜、真假、黑白、方圓、粗細…等對立因子兼容並蓄,以一種超脫邏輯的思維呈現獨特美學。(沈清松,1993)這與傳統的建築理念是截然不同的,打破許多規範,也開啟了創新風格。

在後現代的保護傘下,新生的多元理論也紛紛反身解讀藝術,連帶地改變了人們對於藝術的理解(王秀滿譯,2013)。後現代美學,否定了理性原有的二元邏輯觀,以一種水平多元的「去中心化[1]」思維模式檢視藝術。

後現代美學一方面看似「什麼都行」,包容性大,但另一方面卻又「不滿現況」,且習以種種引人注目的作為來批判現況、嘲諷現況,採用了衝突與脫序揭露不同面向的真實,造成了不可避免的種種矛盾現象。


[1] 「去中心化(de-centred)」為德希達(Jacques Derrida, 1930-2004)所提出(蘇永明,2014)。

不滿現況,卻又什麼都可以,成為後現代美學的一種特質。1
不滿現況,卻又什麼都可以,成為後現代美學的一種特質。1
不滿現況,卻又什麼都可以,成為後現代美學的一種特質。2
不滿現況,卻又什麼都可以,成為後現代美學的一種特質。2

特註說明:「學理之美」的內容主要參考文獻為「何奕慧(2020)。杜威美學之剖析與應用─以STEAM與美感教育為範圍。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論文」(本論文永久網址:https://hdl.handle.net/11296/7wt688)。

如果想瞭解更多論述內容,請參閱上述論文。

參考文獻~

王秀滿譯(2013)。最新現代藝術批判。(Modern Art: Critical Introduction, 原著者:Meecham, P. & Sheldon, J.,原出版年:2000)新北市:韋伯文化國際出版。

沈清松(1993)。從現代到後現代。哲學雜誌,第四期,頁4-25。台北:哲學雜誌社。 (本參考資料乃重新鍵入,僅置於網路供學生參考用,所以本文不提供連結)。

趙偉妏譯(2009)。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。(Consumer Cultuer and Postmodernism,原著者:Featherstine, M.)。臺北:韋伯文化。

goenjoyart
goenjoyart
文章: 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