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現代美學與現代美學的交織

藝術,不只是理解的文本,更是感知的對象。

二十世紀初期,現代藝術從文學、音樂、繪畫到建築,發展成為一股壯大的美學運動(王敬慧、王瑶译,2011)。

但可惜的是,現代藝術卻只侷限於白種人、男性或中產階級的「發表」(王秀滿譯,2013),而這種侷限正是蔚成了藝術的另一股反動創作能量。後現代藝術大方地納入「女性」與「有色」等多元元素,擺脫以往「白色男性」獨掌的局面,進而走向另一層次的更為開放與多元的新局面。

開放與多元,正是後現代蓬勃發展的養份,開啟無限的可能機緣。

後現代的論述,深具語詞魅力。柯爾波(Kolb,1990)提醒我們:不應該將後現代論述視為一個解決方案,而應視之為一個檢驗的場域。霍恩(Rebecca Horn,1944- )認為藝術就是一種語言,其「能指」與「所指」彼此之關係,正是取決於觀看的人是如何對待可被閱讀的作品(Willette,2013)。

桑塔格(Susan Sontag,1933-2004)認為藝術品不只是文本,更是一種感知的對象(趙偉妏譯,2009)。藝術的「好(fineness)」,不應只在形式上被分類,而是具有完成感(Boisvert,1998)。

藝術評論家Hal Foster(1955- )則指出:解構現代主義並不是要把它密封在自身的形象中,而是要以「異類論述」拆開、重寫現代主義,有多少種的現代主義,就有多少種的後現代(呂健忠譯,2013)。

如此看來,在某種意義上,現代與後現代、現代美學與後現代美學,彼此成就對方,兩者不可切割,同時也在時代滾輪之中,兩者雙雙並行向前演化,不斷變動,絕不停滯。

藝術,不只是理解的文本,更是感知的對象。1 (臺灣新竹水窩)
藝術,不只是理解的文本,更是感知的對象。1(臺灣新竹水窩)
藝術,不只是理解的文本,更是感知的對象。2(Bellingham, WA, US)
藝術,不只是理解的文本,更是感知的對象。2 (Bellingham, WA, US)
藝術,不只是理解的文本,更是感知的對象。3(臺灣新竹橫山)
藝術,不只是理解的文本,更是感知的對象。3(臺灣新竹橫山)

特註說明:「學理之美」的內容主要參考文獻為「何奕慧(2020)。杜威美學之剖析與應用─以STEAM與美感教育為範圍。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論文」(本論文永久網址:https://hdl.handle.net/11296/7wt688)。

如果想瞭解更多論述內容,請參閱上述論文。

參考文獻~

王秀滿譯(2013)。最新現代藝術批判。(Modern Art: Critical Introduction, 原著者:Meecham, P. & Sheldon, J.,原出版年:2000)新北市:韋伯文化國際出版。

王敬慧、王瑶译(2011)。后现代与大众文化。(Postmodernism and Popular Culture: A Cultural History,原著者:Docker, J.)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。

呂健忠譯(2013)。反美學:後現代論集序 後現代主義。收錄於呂健忠譯(民102)。反美學:後現代論集。(The Anti-Aesthetic: Essays on Postmodern Culture,原主編者:Foster, H.)。新北市: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。

趙偉妏譯(2009)。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。(Consumer Cultuer and Postmodernism,原著者:Featherstine, M.)。臺北:韋伯文化。

Boisvert, R. D. (1998). John Dewey: Rethinking Our Time. NY, USA: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.

Kolb, D. (1990). Postmodrn Sophistications: Philosophy, Architecture, and Tradition. IL, USA: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.

Willette, J.( 2013). Beginning Postmodernism: Forming the Theory.In Art History Unstuffed. Cited from: http://www.arthistoryunstuffed.com/beginning-postmodernism-theory/

goenjoyart
goenjoyart
文章: 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