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現代與現代的差異

後現代與現代,彼此帶有許多對立與矛盾的樣貌與內涵。

後現代與現代之間的概念與關聯,是無法清楚切割的;這是一種無法全然了結,卻又難捨難分的窘境。

哈桑(Ihab Habib Hassan , 1925 – 2015)曾於《後現代轉向(The Postmodern Turn)》一書中,以現代主義作為參照,分析歐美文化背景中的文化轉變(Hassan,1987)。「後現代」一詞可以用來歸納60、70年代的文化轉變,也可以是一種「破舊而立新」的時代新思維、新作為(世紀文景,2015.10.15)。

後現代與現代,彼此帶有許多對立與矛盾的樣貌與內涵。後現代以一種百科全書般的格局,多種選擇與多種模式共存,包容與綜合產生出無限的詮釋回應(劉攸青,2006)。

「理性」是現代主義「正當性」的源頭,後現代不僅反對理性,並且高調地公開摒棄理性,另就「自我」概念而言,現代主義重理性而輕情緒,後現代則重情緒而輕理性,反向地從肉身與情感的層面來界定「人」(蘇永明,2006)。

後現代的生成,主要就是對於現代理性的批判,期望可以破除自以為客觀、貶抑情緒、陷入戡天役物、產生偏差心態之種種理性迷思(蘇永明,2004)。沈清松(1993)指出後現代正代表了一種批判的、質疑的、否定的力量,而所謂的批判,就是要拆解獨斷式的論定,並要追問「所批判對象」成為「可能」的條件是什麼?

後現代把批判的關注,從主體轉移到權力與制度。後現代所質疑的,正是表象失去了原本的依據,轉變成為沒有真實可依靠的擬象,再者,後現代所否定的,就是理性的邏輯與統合作用,排除真假對立、二元分立,進而尊重多元(沈清松,1993)。

然而,後現代大幅度的包容與多變,秩序與規律因之快速浮動,致使其自身正處於一種「不斷變化」的動盪之中,甚至於同樣地也會陷入「怎樣都可以」的困境之中。

後現代的包容與多變,使之處於「不斷變化」的動盪中。1 (Seattle, WA)
後現代的包容與多變,使之處於「不斷變化」的動盪中。1 (Seattle, WA)
後現代的包容與多變,使之處於「不斷變化」的動盪中。2 (Seattle, WA)
後現代的包容與多變,使之處於「不斷變化」的動盪中。2 (Seattle, WA)
後現代的包容與多變,使之處於「不斷變化」的動盪中。3 (Seattle, WA)
後現代的包容與多變,使之處於「不斷變化」的動盪中。3 (Seattle, WA)

特註說明:「學理之美」的內容主要參考文獻為「何奕慧(2020)。杜威美學之剖析與應用─以STEAM與美感教育為範圍。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論文」(本論文永久網址:https://hdl.handle.net/11296/7wt688)。

如果想瞭解更多論述內容,請參閱上述論文。

參考文獻~

世紀文景(2015.10.15)。「後現代主義之父」伊哈布·哈桑逝世。世紀文景。網址:https://kknews.cc/zh-tw/culture/p5vj342.html

沈清松(1993)。從現代到後現代。哲學雜誌,第四期,頁4-25。台北:哲學雜誌社。 (本參考資料乃重新鍵入,僅置於網路供學生參考用,所以本文不提供連結)。

劉攸青(2006)。後現代藝術教育。嘉義:濤石文化。

蘇永明(2004)。後現代的主要觀點。收錄於蘇永明主編,後現代與教育。臺北:師大書苑。

蘇永明(2006)。主體的爭議與教育 以現代與後現代哲學為範圍。臺北:心理出版社。

Hassan, I.H. (1987). The Postmodern Turn. OH, USA: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.

goenjoyart
goenjoyart
文章: 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