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美感分享的第一道習題:部落格(美在日常 go enjoy arts)
八月份在youtube[1]上向諾特斯[2](notes)學習如何架設部落格網站[3],大約一個星期後就開始擁有了「美在日常[4]go enjoy arts」這個網站。經營創作內容初期,對於部落格懵懵懂懂、創作應用跌跌撞撞,終於在一篇一篇的書寫與分享中,慢慢學會自在創作、快樂分享;同時也期許自我在一天一天的生活體驗裡覺察更多「美」的事物與感受。
創作的作品裡,我喜歡使用照片或圖片來和文字書寫一起共同「呈現美的事物」與「詮釋美的感受」。畢竟「美」是一種全方位的立體存有,多一種詮釋方式,可以多一種感受途徑。
因此,「拍照」順理地成為了我的新興趣。老實說,「拍照的鏡頭照片」和「真實的裸眼視覺」兩者在亮度、彩度的呈現上是不盡相同的,因此常常會有誤差的現象。有時會讚賞照片比真實的美,但有時也會抱怨照片拍不出真實的美呢!但,為了收集日常的美,還是會常常拿出手機順手拍照。
拍照成了習慣後,手機裡的照片數量暴增了不少。部落格的書寫創作追不上拍照的速度,另外也有些照片自覺得很美,卻暫時沒有適切的書寫內容可供分享這些照片。於是,就想要另闢平台來分享這些自己喜歡的照片。後來發現Instagram[5]是個不錯的照片平台。對於IG的分享,我還是想扣緊「美在日常go enjoy arts」主題,持續探索生活美學。
日常美感的第二道習題:Instagram(Aesthetics in life.)
於是在經營「美在日常go enjoy arts」部落格比較上手時,也就是在大約一個月後,9月12日開始在IG上分享了個人的第一張照片。這第一張照片,對我而言,是具有意義的起手勢,所以選擇了「自己培育的種子發芽小苗」做為「希望」的開始。正好也和「美在日常go enjoy arts」部落格的第一篇文章「一顆種子 一個希望」相互呼應。
對於IG照片分享,原本只聚焦在「美」,但在後續分享的過程中,發現每天的生活裡,都有美麗的花朵與植物,不僅賞心悅目,而且種類多元。往往前一天所拍的植物美照尚未分享完,當天就會拍攝到新的植物美照。每天一張植物照片開心地分享,不知不覺地,目前的IG分享內容竟然都是生活裡的小花、小草、小種子,也讓令我感到驚訝!而為了讓IG分享的主題性更加突顯,每張照片的說明最後,我都會加上Aesthetics in life(生活中的美學)做為結語(ending)。
習慣的養成,就像滾雪球般,愈來愈自然豐厚。現在,雙眼對於花草植物的敏察力與感受力似乎大幅提升了不少。一睜開眼,美的花花草草就在不斷地呼喚著我呢……。
日常中探尋美,世界變得更有趣、自然變得更繽紛、生活變得更美好!
[1] YouTube是在2005年由Steve Chen、Chad Hurley、Jawed Karim等人所創立,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影片搜尋和分享平台,同時也可以上傳、觀看、分享及評論影片。隨著科技發達,寬頻和攝影器材愈加普及,youtebe影片的製作十分便利,同時也有愈來愈多人欣賞線上youtube影片,大大影響大眾的收視習慣,從電視漸轉移至電腦螢幕;而Youtuber也成為新興的職業。更多介紹請參閱:維基百科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YouTube
[2] 諾特斯有許多免費的線上課程,可供參考。其中的免費架設網站線上課程(WordPress新手教學)請參閱:https://notesstartup.com/free-wordpress-course/?gclid=EAIaIQobChMI3KnnhfzsgQMV584WBR2lKwlnEAAYASAAEgLZAvD_BwE
[3] 部落格(blog)源由約恩‧巴格爾在1997年12月17日開始使用「網路記錄檔」(Weblog)一詞;再由Peter Merholz縮寫成「blog」,接續伊凡·威廉斯將「blog」同時視為名詞和動詞來使用,同時也發明「blogger」一詞。從此部落格(blog)開始受到大眾的關注與喜愛,同時快速成為一種日記型式的線上個人網站,可以藉由張貼文章、圖片或影片來記錄生活、抒發情感或分享資訊。更多介紹請參閱:維基百科 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7%B6%B2%E8%AA%8C
[4] 美在日常go enjoy arts的網站:https://goenjoyart.com
[5] Instagram(簡稱IG)是Meta公司所提供的免費線上分享圖片及影片的社群應用軟體,由凱文·斯特羅姆與邁克·克里格於2010年10月首次推出,並且迅速受到大眾喜愛。IG的使用者不僅可以在Instagram上分享相片及影片,也可以追蹤其他使用者的分享。更多介紹請參閱:維基百科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Instagr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