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衛生紙包綠豆,置盒內再加水,培育出一株株小綠豆芽,是學校生活課程或是自然課程常有的實驗活動。於是,「將籽兒用衛生紙包覆、加水、放在盒內密封、置於陰涼處」的種子培育方式,就成了我培育蔬果種子的基本招式。
每當著手處理蔬果,看到是帶有種子的蔬果,就會特別小心,因為想把種子清洗好並分開來特別處理,以利後續的培育工作。
剛開始,只是處理青椒、冬瓜的種子,依「培育綠豆芽」的方式,成功的經驗增強了自信。後來,酪梨子、龍眼子、美濃瓜子、木瓜子…,只要是有種子可留的,也都想要試一試。而在種子培育的過程,是一種療癒的過程,也是一種美感生活再學習的過程呢!
每一個生命都會找到自己出口(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.[1])
種子發芽的樣貌各有所不同。體型比較大的種子,例如酪梨、龍眼…,常常會先從籽兒的一頭冒出根,再慢慢地從另一頭長出小苗向上長。這些小苗一旦冒出頭,通常都比較堅挺,也比較容易在良好的生長條件下持續茁壯。
而另一些體型比較小的籽兒,冒芽的方式就比較多元。青椒和冬瓜的種子長出了根後、小芽則是喜歡頂著淺黃色的籽兒高舉著向上挺,好似孔武有力的大力士。
美濃瓜的種子小芽則是將籽兒留在根部、自個兒向上伸展,所以向上掙高的速度也相對快了些,體態上稍顯嬌柔了些。
至於木瓜的籽兒,多了一層透明膜,一下子不知道如何處理,如得求助於網路資訊。依建議,先將新鮮籽兒放在洗菜濾水籃搓揉、去除透明膜後,泡水一星期(需天天換水)後,即可移植於土裡。
弄巧成拙,事與願違
培育的過程,並非一直都很順利。因為是新手,加上環境變因也不少,所以偶而會有「意外」發生。
首先,就是用來做為培育室的保鮮盒,原本設有調整透氣的設計。原本我也沒有多留意,只知道用盒子來培育種子的效果都還不錯;直到有一次,很有自信地用保鮮盒培育黃椒種子(之前有培育成功的愉快經驗),數天後從遮光的陰涼處取出後,竟然發現盒子裡有不少小小果蠅到飛,當成培育床使用的衛生紙上竟然也有很多不尋常的小黑點。直覺告訴我:大事不妙了。這是不是像「生肉長蛆」般的「籽兒長蠅」呢?
為了保護種子的生長環境,也為了衛生,決定放棄這一次的培育成果,將之回歸於田野土地之間。事後沖洗盒子時,才發現盒子調整透氣的轉鈕是有所設計的,透氣孔的位置可以決定透氣的情形。這次的失敗應該就是沒有注意到「孔洞沒有完全密封」,致使小小果蠅趁虛而入、壞了培育好事呢。
還有一回,在保鮮盒裡培育了美濃瓜種子。沒想到留籽予根、奮力向上長的小苗們很快地就「頭頂盒蓋、直冒汗」,楚楚可憐樣;只得加快緊速度移種在小土盆裡。
鏟子、鑽子和夾子,可是移植小苗的好幫手。先在小盆裡放入一些乾硬的落葉當底,再用鏟子鏟土入盆,就可以幫小苗準備好「新家」。接著利用鑽子在小盆的土裡鑽挖出小洞洞,再用小夾子夾小苗入洞、回填土好定位;移植的工作大致就完成了,接下來,就是每天細心的澆水、曬陽光的例行工作。
只是沒有想到,這看似容易的事,有一次竟然失手了。美濃瓜的小苗長得太快,所以苗身不夠堅挺,在第一次移植三株美濃瓜小苗的過程中,竟然有兩株小苗直接「夭折」,苗身斷裂成兩半……。唉!真令人難過……
物盡其用[2] 兩全其美
培育種子,是一種興趣。種子培育成長的過程,就是一種美感經驗的享受。至於是不是可以經由這樣的培育過程「再次收成蔬果」,就不是培育的目的了!
事實上,後來查閱了一些相關資料,明白這樣的培育方式其實是很難有實體的收成。原因可能是,培育時的節氣是不適合育苗的,目前市場種子的培育都是需要技術與肥料的促成,,某些植物自家採種培的後代容易變種,或是自家採種栽種也需要更多的知能才容易成功……。
曾經自問過:既然如此,為何還要繼續做這種「沒有成果」的事呢?我想,或許「物盡其用」是個好解釋,買回來家裡食用的蔬果之種子,最後大多是被丟棄或當堆肥。我只是單純地想欣賞種子發芽的生機與活力,在種子回歸土、化為土之前,為種子留下美麗的小苗身影,也讓自己享受「超簡易培育法」所帶來的自愉自悅、自滿自足的「療癒」過程。兩全其美,何樂不為!
[1] 「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」(life will find its way out)是《侏羅紀公園》(Jurassic Park)中,最有名的一句台詞,出自於影片中考古學家葛蘭博士之口。原文網址: 【英語多益通】看侏羅紀2 讓你的英文也能找到出路 | ETtoday生活新聞 | ETtoday新聞雲:https://www.ettoday.net/news/20180611/1188695.htm
[2] 此語乃出自馬烽《典型事例》:這倒是人盡其才,物盡其用,兩全其美。參閱網址:https://iccie.tw/q/%E7%89%A9%E7%9B%A1%E5%85%B6%E7%94%A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