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現代美學的興起

後現代美學認為:對於藝術,每個人都具有眼觀探看的姿態與心得領會的展現。

後現代與現代雖有前後之別,但並非截然時序分離的不同開展階段。

後現代帶著批判,質疑著現代主義。後現代中的價值、實踐與意義,也被不斷地重新協商(Sullivan,1993)。現代主義使得對立性的文化得以解放,而後現代強化了現代主義反對遵循傳統的力道,並指涉了更廣義的文化,致使文化得以不斷轉變(趙偉妏譯,2009)。

後現代與現代主義之間,是不斷持續的辯證(葉維廉,1999),彼此之間存在著既「延續」又「斷裂」的糾結情勢(沈清松,1993)。John Docker(1945- )認為文化史從來就不是單向且直線地發展,現代的式微,並不是全然的背離或是全面的被取代,而後現代的現身,也並非完美之姿,其千變萬化的面貌反倒產生了一種既古老又年輕的詭譎狀態(王敬慧、王瑶译,2011);因此後現代常常帶給人一種既新奇又熟識的複雜感受,也引發了不少論辯。

現代主義本質上是菁英主義(Hassan,1987),後現代主義則是譴責菁英藝術的優越感,試圖去除高階與低階藝術的隔閡,主張藝術就是生成於多元視角中的文化產物(郭禎祥、趙惠玲,2007)。藝術並不是少數人所擁有的特殊能力,而是每一個人都可具有眼觀探看的姿態與心得領會的展現。

1875年,法國巴黎興起了現代前衛[1]藝術,也帶動了大眾文化與大眾教育,這被視為後現代美學的萌發(Willette,2013)。1880年代,查普曼(John Watkins Chapman,1880-1903)進而提出「後現代繪畫風格」一詞,用以區別於法國印象派畫風,1914年,湯普森(J. M. Thompson,1878-1956)則以「後現代」用於宗教批判,1920年代,「後現代」被用來指稱新的藝術格式,1942年,海斯(H. R. Hays,1904-1980)認後現代指稱新文學格式,1949年起,「後現代」繼而又在建築界引發了極大的論辯與革新(Kolb,1990);「後現代」後續進而於各個不同創作領域裡,興起連綿不斷的變革。

[1] 「前衛(avant-gardism)」一詞,原是帶有危險、冒險之意的軍事用語,後來在藝術發展上,用來指稱「應用於西方文化實踐中的軍事比喻」,且用以「定位十九世紀末起藝術努力的指示性名詞」(王秀滿譯,2013)。本論文雖是將前衛藝術置放於後現代美學小節內討論,但是仍有學者將之視為一種現代藝術。

後現代帶著批判,質疑著現代主義。1(臺灣新竹橫山)
後現代帶著批判,質疑著現代主義。1(臺灣新竹橫山)
後現代帶著批判,質疑著現代主義。2(Jeji Island, Korea)
後現代帶著批判,質疑著現代主義。2(Jeji Island, Korea)
後現代帶著批判,質疑著現代主義。3(Jeji Island, Korea)
後現代帶著批判,質疑著現代主義。3(Jeji Island, Korea)

特註說明:「學理之美」的內容主要參考文獻為「何奕慧(2020)。杜威美學之剖析與應用─以STEAM與美感教育為範圍。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論文」(本論文永久網址:https://hdl.handle.net/11296/7wt688)。

如果想瞭解更多論述內容,請參閱上述論文。

參考文獻~

王秀滿譯(2013)。最新現代藝術批判。(Modern Art: Critical Introduction, 原著者:Meecham, P. & Sheldon, J.,原出版年:2000)新北市:韋伯文化國際出版。

王敬慧、王瑶译(2011)。后现代与大众文化。(Postmodernism and Popular Culture: A Cultural History,原著者:Docker, J.)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。

沈清松(1993)。從現代到後現代。哲學雜誌,第四期,頁4-25。台北:哲學雜誌社。 (本參考資料乃重新鍵入,僅置於網路供學生參考用,所以本文不提供連結)。

郭禎祥、趙惠玲(2007)。視覺文化與藝術教育。收錄於黃壬來主編,藝術與人文教育(上),第325-366頁。臺北:師大書苑。

趙偉妏譯(2009)。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。(Consumer Cultuer and Postmodernism,原著者:Featherstine, M.)。臺北:韋伯文化。

葉維廉(1999)。解讀現代.後現代:生活空間與文化空間的思索。台北:東大出版。

Hassan, I.H. (1987). The Postmodern Turn. OH, USA: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.

Kolb, D. (1990). Postmodrn Sophistications: Philosophy, Architecture, and Tradition. IL, USA: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.

Sullivan, G. (1993). Art-Based Art Education: Learning that is Meaningful, Authentic, Critical and Pluralist.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, 1993, 35 (1), 5-21. Cited from:  http://www.jstor.org.nthulib-oc.nthu.edu.tw/stable/pdf/1320834.pdf

Willette, J.( 2013). Beginning Postmodernism: Forming the Theory.In Art History Unstuffed. Cited from: http://www.arthistoryunstuffed.com/beginning-postmodernism-theory/


goenjoyart
goenjoyart
文章: 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