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國中開始,我就近視了。年少女孩愛漂亮,總覺得臉上戴個眼鏡遮住臉,看起來不美,所以除了上課看板書,平日能不戴就不戴。直至撐到師專[1]畢了業,隻身北上新北市[2]教學,為了搭上正確公車[3],公車車號必得看清楚才行,不得不就把眼鏡乖乖戴著。
有了眼鏡的幫忙,看得清晰,視力恢復正常,那時聽力也很好,加上腦筋條理清楚,思維邏輯合宜,應該還算是個年輕有為的青年人,在職場上盡心盡力。
如今,退了休,「年輕」雖不再,「有為」仍可追……。
因此,重新思考自己的興趣、夢想、體力與時間,為自己規劃了「R.E.A.D.E.R.」生活新作為,積極展現「有為」的心力。
只是,沒有想到近視、老花眼、散光紛紛加速推進,讓「視」界愈來愈模糊,原本以為「只要換付眼鏡,應該就可重拾視力」,不料,隨著年紀增長,眼鏡可以調節的視力就愈加有限,因此視力愈來愈糟糕。
除了眼睛視力愈來愈差,就連聽力似乎也在退步,有時竟然會聽不清楚,或是聽錯話、會錯意,有時也會漏聽輕聲細語、漏接訊息,出了幾次糗。唉!只能自責「迷糊」了!也不禁自我感嘆:原來「聰明」的基本條件是要「耳『聰』 又「目『明』」!
中文字詞,真是有意思。聽覺敏銳是為「聰」,視覺清晰是為「明」,耳聰目明方能明察是非、通曉義理。一旦眼睛閉上,耳朵塞住,對外界事物不再予以聽聞、察看,閉明塞聰、蔽聰塞明,那就不是「聰明」的作為了。
唉呀,面對自己日漸「耳不聰、目不明」,該如何讓自己少些迷糊呢?正本清源,還是得想辦法讓自己維持某種程度的「耳聰、目明」。
該如何做才好呢?還好中文字裡早已藏有解套的線索。耳朵和眼睛的老化,是自然的生理現象,目前似乎無法逆轉;但是或許可以試著「從『心』助『聰』」、「藉『日、月』之光增『明』」。
聽力不佳,就多用點心,專注聆聽,少說多聽,再佐以觀察輔助,以增加聽力深度。視力不好,就好好調整生活光線需求、練習不同的觀看視角,並輔以光學鏡片。順其心力,不勉強;調之在己,求自在。如此練習,慢慢調整,進而找到每一個當下自己舒服閱聽的「聰明」姿態,方能持續開展生活的多元學習,做個時代「聰明」人。
註1: 民國69年,筆者於嘉義師專畢業。嘉義師專是五年制專科師資培育學校。嘉師前身為1957年所成立「臺灣省立嘉義師範學校」,設三年制普通師資科,培育國民學校教師;1966年改制「臺灣省立嘉義師範專科學校」,為五年制專科學校;1987年,改制為「臺灣省立嘉義師範學院」;1991年,易名為「國立嘉義師範學院」; 2000年2月1日和國立嘉義技術學院(原為國立嘉義農業專科學校)合併,成立「國立嘉義大學」,設立「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」。
註2: 現在的新北市就是當年的臺北縣。臺北縣政府於2009年4月向內政部提報,以「新北市」之名升格為直轄市。
註3: 1996年臺北捷運正式通車,1985-1992年筆者於新北市工作期間,只能以公車做為大眾運輸工具代步。
字義解釋~
聰。教育部重訂國語辭典修訂本。https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dictView.jsp?ID=9938&q=1&word=%E8%81%B0
明。教育部重訂國語辭典修訂本。https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dictView.jsp?ID=1483&q=1&word=%E6%98%8E
耳聰目明。教育部重訂國語辭典修訂本。https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dictView.jsp?ID=148469&word=%E8%80%B3%E8%81%B0%E7%9B%AE%E6%98%8E
蔽聰塞明。教育部重訂國語辭典修訂本。https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dictView.jsp?ID=17925&q=1&word=%E8%81%B0
閉明塞聰。教育部重訂國語辭典修訂本。https://dict.revised.moe.edu.tw/dictView.jsp?ID=17948&q=1&word=%E6%98%8E
參考資料:
維基百科。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。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9C%8B%E7%AB%8B%E5%98%89%E7%BE%A9%E5%A4%A7%E5%AD%B8%E5%B8%AB%E7%AF%84%E5%AD%B8%E9%99%A2
維基百科。新北市。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6%96%B0%E5%8C%97%E5%B8%8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