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學經驗的動能(二):想像與意義

想像是舞動美感經驗的靈魂;意義是美學生成的果實。

知覺與情感是美學行動開展的本心,理智與邏輯是美學經驗推展的根柢。藝術家並非是純以理智的或符號的詞藻來描述情感,而是透過「做到」生出「情感」(Dewey, 2005)。杜威(2005)認為:經驗始於我們與環境的互動,進而透過環境刺激的出現而產生反應與表現,這種表現是在時間脈絡之中逐漸建構而成的。如果建構的力道夠深入,意義化的思維與想像化的情感就愈清晰,經驗的發展就愈圓滿。

藝術創作的歷程需要有二種力量的運作,一是內在的、想像的、精神的、情感的素材,另一是外在的、具象的、物質的素材,想像性素材選取了物質性素材、物質性素材發展了想像性素材,想像因具象物質而被展現;內外兩者之間的和諧轉化,漸進地將內在與外在力量組織成有機的聯繫,也會決定創作的藝術性程度(Dewey, 2005)。

因此,對杜威(Dewey, 2003)而言,「work」一詞兼具動詞與名詞義涵,是一個創作的過程,也是指這創作過程所成就的作品。少了動詞作為的「work」,名詞就只是空白罷了;少了名詞成果的「work」,動詞也只是虛功而已。呈現什麼樣的實質與怎麼樣來呈現的形式,彼此互補也相互共融,在「藝術創作」過程中合力共作,以臻於圓滿美學經驗的生成。

想像是舞動美感經驗的靈魂;意義是美學生成的果實。美學性質得自於自身體驗的經驗,唯有親近生活,方能開啟所謂的美學知覺,情境促動情感,真誠情感引發共鳴,想像素材的選擇與組織,進而積極參與、全然投入,導引連續性與統一性的意義生成與滲透,這就是美學的構成。

想像力是連結邏輯與藝術的重要關鍵。想像力不會無中生有,而是與自身經驗有關,且把握與重構情境化經驗的創造性(孙宁,2017:182-185)。杜威(Dewey, 2003)曾引述濟慈(John Keats,1795-1821)論述藝術的表達方式,認同唯有在智力與材料間進行無數的合成和分解作用後,細膩而微小的美感方才得以產生。藝術的表達,突破既有界限、合成與分解,過程中無數動作的「連結」,需要的就是想像力、創造性。

藝術作品超越既有存在的物理領域,是想像力的結果,也是想像力的運作歷程。想像力與多元想法往往成為美學教育的重要特色(謝朝鐘,2012)。藝術的自發性是在有序發展中的全然融入,這種融入是美學體驗的特徵。美學經驗是強烈的,特性與品質得以整合。美學經驗所啟發的意義,具有一種私有的、獨特的、全然的性質,為人所感、為人所有、為人所用。

想像是舞動美感經驗的靈魂;意義是美學生成的果實。1(臺灣臺北 華山文化園區)
想像是舞動美感經驗的靈魂;意義是美學生成的果實。1(臺灣臺北 華山文化園區)
想像是舞動美感經驗的靈魂;意義是美學生成的果實。2(臺灣新竹 大山北月)
想像是舞動美感經驗的靈魂;意義是美學生成的果實。2(臺灣新竹 大山北月)
想像是舞動美感經驗的靈魂;意義是美學生成的果實。3(UW, Seattle, USA)
想像是舞動美感經驗的靈魂;意義是美學生成的果實。3(UW, Seattle, USA)

特註說明:「學理之美」的內容主要參考文獻為「何奕慧(2020)。杜威美學之剖析與應用─以STEAM與美感教育為範圍。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論文」(本論文永久網址:https://hdl.handle.net/11296/7wt688)。

如果想瞭解更多論述內容,請參閱上述論文。

參考文獻:

孙宁(2017)。杜威的”新”邏輯:一項以定位為目的的探究。收錄於刘放桐、陈亚军主編(2017),實用主義研究 第一輯,第164-189頁。北京:人民出版社。

謝朝鐘(2012)。美學教育的實施。收錄於專院校美學素養 教學參考手冊(林從一等著),43-48頁。彰化:大葉大學出版。

Dewey, J. (2003). Art as Experience. The Later Works of John Dewey, 1925-1953. Volume 10: 1934, Art as Experience.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Dewey, 1882-1953 (Electronic Edition). VA, USA: InteLex Corporation.

Dewey, J. (2005). Art as Experience. NY, USA: The Penguin Group. (AE)

goenjoyart
goenjoyart
文章: 9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