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驗的主體是有機體,有機體泛指一切具有生命機能的個體統稱,也就是生物。人,是一種生物,是經驗的主體,也是美學經驗生成的主體。因此,人人都是美學經驗的能動者(agent[1]),美學經驗值得我們一起來探究。
杜威(2005)認為我們就是「受(可承受)、做(施加以)力量」的主體。生物之所以為「『生』之物」,意指其可以與周遭環境有所「反應與作用」(Geiger,1958);「生」,正是生物與環境之互動歷程與狀態展現。
經驗,正是伴隨「生物」之「生」而不斷地發展。經驗隨「生物之生」而生;生物之「生」,呈現的就是「活」的狀態。「生」「活」就是生活的意義與內涵,能夠「live(生活stay alive[2])」才能有「life(生活way of living, experience[3])」。
生命的力量,就在我們與環境的交互活動中不斷展現(Dewey, 1920)。經驗就不斷地生成於這樣的交互活動之中,持續地開展生活,並積累歷史。我們是以感官來「經驗」環境的,感官是感知與行動的重要工具。感官承載著感受,是表現行動的起點;感官也展現行動,邁向完成圓滿經驗。
但是,並非所有的名詞性質的「行動」都可以成為動詞性質的「表現活動」。杜威(2005)認為由行動轉化為表現活動,必須透過一種「雙重的改變」的歷程,這是一種向內探取既有經驗與向外調整適應形式的雙向作用,進而使得「力與能」、「量與質」都能有所轉化的一種再創作歷程;這種雙重改變作用才讓「活動」得以有機會成為「表現行動」(Dewey, 2005)。
我們是美學經驗的主體,是美學行動的能動者;對於各種環境刺激的抵抗或衝突,進而引發的衝動或欲望,是決定行動之力「量體」與力「方向」的原點,有機體依原點之動能施力,順勢開展,經驗得以開始成「形」。
過程中,連串「做」與「受」的循環力量,開展了經驗流的融合與律韻節奏的變化,臻於平衡狀態,因而使得被經驗的素材得以圓滿,經驗的主體得以滿足,協同成就出帶有個性化獨特性質的「圓滿的經驗」,也就是「藝術、美學」。
特註說明:「學理之美」的內容主要參考文獻為「何奕慧(2020)。杜威美學之剖析與應用─以STEAM與美感教育為範圍。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博士論文」(本論文永久網址:https://hdl.handle.net/11296/7wt688)。
如果想瞭解更多論述內容,請參閱上述論文。
參考文獻:
Dewey, J. (1920). (digitally printed vision)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. Cited from: https://ia802706.us.archive.org/9/items/reconstructioni02dewegoog/reconstructioni02dewegoog.pdf
Dewey, J. (2005). Art as Experience. NY, USA: The Penguin Group.
Geiger, G. R. (1958). John Dewey in Perspective. NY, USA: Oxford University Press.
三度漢語網。能動者。https://www.3du.tw/term/OGI4bHc=.html
維基百科。能動性。網址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zh-tw/%E8%83%BD%E5%8A%A8%E6%80%A7_(%E5%93%B2%E5%AD%A6)
[1] Agent於社會學,意指「行動者、施為者、能動者、主體」(三度漢語網);而能動性(Agency)於哲學,意指「行動者在給定環境中行動的能力」(維基百科)。。更多有關各個領對於agent的用法,可以參閱國家教育研究院 樂詞網。https://terms.naer.edu.tw/detail/15ee554b70768bee12c0706bbeefed64/
[2] 麥克米倫高級英漢雙解辭典(2008:1170)
[3] 麥克米倫高級英漢雙解辭典(2008:1151)